行業動態
在原建筑上怎樣進行加固
來源:www.ctslcd.cn 發布時間:2025年07月23日
在原建筑上進行加固需根據結構類型、損傷程度及使用需求制定針對性方案,通過局部修復與整體加強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安全性。以下是具體實施方法及關鍵要點:
一、加固前準備:評估與方案設計
結構檢測
專業評估:委托有資質的檢測機構,通過回彈法、鉆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,用鋼筋掃描儀定位鋼筋分布,用裂縫測寬儀測量裂縫寬度(關注梁、柱、節點等關鍵部位)。
損傷分級:根據《危險房屋鑒定標準》(JGJ 125-2016),將損傷分為四級(A級:無危險點;B級:有危險點;C級:局部危房;D級:整體危房),C級及以上需立即加固。
案例:某8層框架結構辦公樓檢測發現,3層梁端出現0.3mm斜裂縫,評定為B級,需對裂縫進行封閉處理并增強梁端配筋。
方案制定
設計依據:依據《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》(GB 50367-2013),結合檢測報告確定加固范圍(如僅加固受損梁或整體結構加固)。
多方案比選:例如,對承載力不足的柱,可比較加大截面法(成本低但占用空間)與外包鋼法(成本高但施工快)的優劣,選擇性價比Z優方案。
二、核心加固方法:針對不同結構類型
(一)混凝土結構加固
裂縫修復
表面封閉法:對寬度≤0.2mm的裂縫,用環氧樹脂膠泥涂抹封閉,防止水分侵入導致鋼筋銹蝕。
壓力灌漿法:對寬度0.2-0.3mm的裂縫,用壓力泵注入低粘度環氧樹脂漿液,填充裂縫并恢復結構整體性。
案例:某廠房柱出現0.25mm豎向裂縫,采用壓力灌漿后,裂縫寬度縮小至0.05mm,承載力恢復至設計值的95%。
構件加固
加大截面法:在梁底增設U形鋼筋并澆筑混凝土(厚度≥60mm),可提升梁抗彎承載力30%-50%。
粘貼碳纖維布:對梁受拉區粘貼2-3層碳纖維布(單層厚度0.167mm),抗拉強度達3500MPa,可替代部分鋼筋。
外包鋼加固:在柱四周包裹角鋼(L75×5),通過綴板連接形成鋼構架,適用于柱截面不足且空間受限的場景。
(二)砌體結構加固
磚墻加固
鋼筋網水泥砂漿面層:在磚墻兩側抹20mm厚M10水泥砂漿,內配φ4@200mm鋼筋網,可提升墻體抗剪能力50%。
混凝土夾板墻:在磚墻兩側澆筑50mm厚C20混凝土板,通過拉結筋(φ6@600mm)與原墻連接,形成組合墻體,適用于高層舊樓抗震加固。
構造柱與圈梁增設
構造柱:在墻體轉角、交接處增設240mm×240mm鋼筋混凝土柱,配筋4φ12+φ6@200mm,間距≤4m,可防止墻體倒塌。
圈梁:在樓蓋處增設180mm高鋼筋混凝土梁,配筋4φ10+φ6@200mm,與構造柱連接形成框架,增強整體性。
三、關鍵部位加固:節點與連接處理
梁柱節點加固
問題:節點是結構傳力關鍵,易因應力集中出現裂縫。
方法:在節點區增設箍筋(φ8@100mm),并外包碳纖維布或鋼板,形成“鋼套箍”效應,提升節點抗剪能力。
案例:某框架結構商場節點區出現0.3mm斜裂縫,采用外包鋼板加固后,節點承載力提升40%。
新舊結構連接
植筋技術:在原混凝土結構上鉆孔(直徑≥鋼筋直徑+4mm),用結構膠植入鋼筋(如φ12鋼筋植入深度≥180mm),確保新增構件與原結構可靠連接。
案例:某辦公樓加層時,通過植筋將新增鋼梁與原混凝土柱連接,傳遞荷載效率達90%以上。
四、施工要點:確保加固質量
表面處理
混凝土表面:用角磨機打磨去除浮漿、油污,露出粗骨料,并用高壓水槍沖洗干凈,確保膠層與基材粘結牢固。
砌體表面:剔除松動磚塊,用水泥砂漿修補缺損部位,表面平整度偏差≤5mm。
材料控制
結構膠:選用A級膠(鋼-鋼拉伸抗剪強度≥15MPa)。
碳纖維布:采用進口東麗T700級,單位面積質量≥300g/㎡,抗拉強度≥3400MPa。
施工順序
先加固后裝修:優先完成結構加固(如梁、柱加固),再進行墻面抹灰、地面鋪裝等裝修工程,避免二次破壞。
分層施工:對加大截面法,分兩層澆筑混凝土(每層厚度≤150mm),間隔時間≥24小時,防止收縮裂縫。
五、加固后驗收與維護
驗收標準
強度檢測:用回彈法或鉆芯法檢測加固后混凝土強度,需達到設計值的100%。
粘結質量:對粘貼碳纖維布或鋼板,用小錘敲擊檢查空鼓率,空鼓面積≤總面積的5%。
變形監測:加固后3個月內,每月測量結構變形(如沉降、傾斜),確保變形速率≤0.04mm/d。
長期維護
定期檢查:每5年進行一次檢測,檢查加固部位有無裂縫、銹蝕等損傷。
防腐處理:對外包鋼構件,每2年涂刷防銹漆(如環氧富鋅底漆+聚氨酯面漆),防止鋼材銹蝕導致承載力下降。
一、加固前準備:評估與方案設計
結構檢測
專業評估:委托有資質的檢測機構,通過回彈法、鉆芯法檢測混凝土強度,用鋼筋掃描儀定位鋼筋分布,用裂縫測寬儀測量裂縫寬度(關注梁、柱、節點等關鍵部位)。
損傷分級:根據《危險房屋鑒定標準》(JGJ 125-2016),將損傷分為四級(A級:無危險點;B級:有危險點;C級:局部危房;D級:整體危房),C級及以上需立即加固。
案例:某8層框架結構辦公樓檢測發現,3層梁端出現0.3mm斜裂縫,評定為B級,需對裂縫進行封閉處理并增強梁端配筋。
方案制定
設計依據:依據《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》(GB 50367-2013),結合檢測報告確定加固范圍(如僅加固受損梁或整體結構加固)。
多方案比選:例如,對承載力不足的柱,可比較加大截面法(成本低但占用空間)與外包鋼法(成本高但施工快)的優劣,選擇性價比Z優方案。
二、核心加固方法:針對不同結構類型
(一)混凝土結構加固
裂縫修復
表面封閉法:對寬度≤0.2mm的裂縫,用環氧樹脂膠泥涂抹封閉,防止水分侵入導致鋼筋銹蝕。
壓力灌漿法:對寬度0.2-0.3mm的裂縫,用壓力泵注入低粘度環氧樹脂漿液,填充裂縫并恢復結構整體性。
案例:某廠房柱出現0.25mm豎向裂縫,采用壓力灌漿后,裂縫寬度縮小至0.05mm,承載力恢復至設計值的95%。
構件加固
加大截面法:在梁底增設U形鋼筋并澆筑混凝土(厚度≥60mm),可提升梁抗彎承載力30%-50%。
粘貼碳纖維布:對梁受拉區粘貼2-3層碳纖維布(單層厚度0.167mm),抗拉強度達3500MPa,可替代部分鋼筋。
外包鋼加固:在柱四周包裹角鋼(L75×5),通過綴板連接形成鋼構架,適用于柱截面不足且空間受限的場景。
(二)砌體結構加固
磚墻加固
鋼筋網水泥砂漿面層:在磚墻兩側抹20mm厚M10水泥砂漿,內配φ4@200mm鋼筋網,可提升墻體抗剪能力50%。
混凝土夾板墻:在磚墻兩側澆筑50mm厚C20混凝土板,通過拉結筋(φ6@600mm)與原墻連接,形成組合墻體,適用于高層舊樓抗震加固。
構造柱與圈梁增設
構造柱:在墻體轉角、交接處增設240mm×240mm鋼筋混凝土柱,配筋4φ12+φ6@200mm,間距≤4m,可防止墻體倒塌。
圈梁:在樓蓋處增設180mm高鋼筋混凝土梁,配筋4φ10+φ6@200mm,與構造柱連接形成框架,增強整體性。
三、關鍵部位加固:節點與連接處理
梁柱節點加固
問題:節點是結構傳力關鍵,易因應力集中出現裂縫。
方法:在節點區增設箍筋(φ8@100mm),并外包碳纖維布或鋼板,形成“鋼套箍”效應,提升節點抗剪能力。
案例:某框架結構商場節點區出現0.3mm斜裂縫,采用外包鋼板加固后,節點承載力提升40%。
新舊結構連接
植筋技術:在原混凝土結構上鉆孔(直徑≥鋼筋直徑+4mm),用結構膠植入鋼筋(如φ12鋼筋植入深度≥180mm),確保新增構件與原結構可靠連接。
案例:某辦公樓加層時,通過植筋將新增鋼梁與原混凝土柱連接,傳遞荷載效率達90%以上。
四、施工要點:確保加固質量
表面處理
混凝土表面:用角磨機打磨去除浮漿、油污,露出粗骨料,并用高壓水槍沖洗干凈,確保膠層與基材粘結牢固。
砌體表面:剔除松動磚塊,用水泥砂漿修補缺損部位,表面平整度偏差≤5mm。
材料控制
結構膠:選用A級膠(鋼-鋼拉伸抗剪強度≥15MPa)。
碳纖維布:采用進口東麗T700級,單位面積質量≥300g/㎡,抗拉強度≥3400MPa。
施工順序
先加固后裝修:優先完成結構加固(如梁、柱加固),再進行墻面抹灰、地面鋪裝等裝修工程,避免二次破壞。
分層施工:對加大截面法,分兩層澆筑混凝土(每層厚度≤150mm),間隔時間≥24小時,防止收縮裂縫。
五、加固后驗收與維護
驗收標準
強度檢測:用回彈法或鉆芯法檢測加固后混凝土強度,需達到設計值的100%。
粘結質量:對粘貼碳纖維布或鋼板,用小錘敲擊檢查空鼓率,空鼓面積≤總面積的5%。
變形監測:加固后3個月內,每月測量結構變形(如沉降、傾斜),確保變形速率≤0.04mm/d。
長期維護
定期檢查:每5年進行一次檢測,檢查加固部位有無裂縫、銹蝕等損傷。
防腐處理:對外包鋼構件,每2年涂刷防銹漆(如環氧富鋅底漆+聚氨酯面漆),防止鋼材銹蝕導致承載力下降。
上一條:
房屋預制樓板該如何加固
下一條:
重慶加固工程:舊樓房不想拆怎樣進行加固改造







官方微信
官方微信
首頁
微信
電話